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严把“入口关”,终止上市申请公司数量维持高位。《证券日报》记者据证监会、沪深北交易所网站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8日,已经有165家公司终止上市申请,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分别有32家、71家、41家和21家。
“终止上市申请企业数量维持高位,说明监管层对压严压实发行人的信披第一责任及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的监管力度更加有效。”深圳大象投资控股集团总裁周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均对申报企业的经营数据和合规情况要求更为严格,严把“入口关”,杜绝企业带“病”申报,券商投行作为保荐机构落实“申报即担责”的压力增大。
主动撤回有三方面原因
(相关资料图)
从行业(证监会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终止上市申请有36家,数量最多。其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有16家、15家和15家。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朱奕奕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申请终止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问题、行业发生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导致。
从终止具体情况来看,12家为上会被否,153家为主动撤单,其中有7家在注册阶段撤单。周力表示,上会被否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核心技术、信息披露问题、板块定位、持续经营能力、确认收入、销售费用、存在利益输送情形等。主动撤回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包括业绩下滑等;申请时板块定位不准,撤回是为了换板块重新申报;申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短期内无法通过整改达标等。
朱奕奕表示,上会被否和主动撤单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存在问题,未依法充分准确进行信息披露,无法证明募投项目必要性和合理性,公司股权结构不稳定,内部控制不规范等。
从7家注册阶段终止IPO公司来看,5家在注册阶段经历了1轮问询,2家经历了2轮问询,涉及收入和应收账款,实控人亲属股份锁定,高管离职,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内控问题,对赌协议,股东入股合法合规性,科创属性要求等。
周力表示,一般情况下,已过会的企业在注册阶段也会面临证监会的问询,甚至是反复多轮问询。如果企业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自证,很有可能面临终止注册。因此,上会通过并不代表“高枕无忧”,注册环节把关依旧严格,企业要时刻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工作重心,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基本原则不容挑战。
8家发行人及保荐方收罚单
《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8日,至少8家公司上市申请终止后,公司及其保荐机构或保荐代表人被交易所或证监会处罚。
朱奕奕表示,IPO终止退出资本市场,但仍可能会因为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相应的监管措施,这是监管机构惩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警示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在提供中介服务时,应遵守法律法规、执业规范、交易所规则等,勤勉尽责。
记者梳理发现,被罚企业多数是在交易所的现场督导或证监会的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如聚威新材4月份IPO撤单后,近日收到上交所罚单,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因为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同时被罚。从上交所的监管警示决定来看,上交所在现场督导中发现聚威新材存在两大违规行为,一是研发费用归集相关内部控制不规范,研发投入金额披露不准确;二是成本核算相关内部控制不规范,产量数据披露不准确。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存在对发行人研发费用归集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性核查不到位,对发行人产量数据的核查不到位,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
在监管严把“入口关”背景下,存量上市排队企业数量有所减少。据沪深北交易所网站数据统计,截至8月18日,目前交易所受理的拟上市企业共有809家,去年同期排队数量超千家,同比大幅减少。
周力表示,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上市公司逐渐增多,监管层对存在问题的IPO项目会更为严格。严把市场“入口关”的关键举措,能够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纠正部分中介机构存在的职业操守欠缺、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关键词: